testo625精密型温湿度仪 |
testo480 多功能测量仪 空调通风系 |
testo 330-2LL增强版烟气分析仪 |
testo 330-1 LL增强版烟气分析仪 |
testo 327-2烟气分析仪 |
testo 327-1烟气分析仪 |
每年的辐射量相当于乘飞机2小时的辐射量
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供应了国内多个城市的地铁安检仪,据该公司的研发人员介绍,X射线是比可见光波长还要短的一种电磁辐射,具有比可见光更强的固体、液体穿透能力,甚至能够穿透一定厚度的钢板。当X射线穿过物品时,不同物质组成、不同密度和不同厚度的物品内部结构能够不同程度地吸收X射线,密度、厚度越大,吸收射线越多;密度、厚度越小,吸收射线越少,所以从物品透射出来的射线强度就能够反映出物品内部结构信息。
地铁X射线安检仪就是采用线扫描工作方式,物品逐层被X射线照射;透射射线信号被探测、处理后,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图像重建就得到了图像,图像上能够表现物品的内部信息。按每年365天、每天通过地铁安检2次计算,地铁乘客每年因地铁安检接受的辐射剂量也不大于0.01mSv(10μSv),该值仅相当于1.5天的天然本底辐射剂量或者乘飞机飞行2小时的辐射剂量,因此,不会对乘客造成伤害。
据该公司称,该公司生产的产品获得了北京市环保局颁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,这在北京市环保局处得到了证实。据不久前一位曾独立参与北京市多家地铁站辐射检测的专家透露,按照现有的标准检测显示,北京市多家地铁站所检测到的辐射剂量符合国际国内标准。
对地铁安检仪辐射质疑,专家建议,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放射装置的管理,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处理,消除公众对辐射的恐慌,避免“谈辐色变”。
生活中处处有辐射
“说到辐射,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。”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朱立教授介绍到,电视塔、微波炉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属于非电离辐射。核辐射为电离辐射,电离辐射包括α、β、γ射线,X射线,中子和其他粒子束。“自古以来,人类就在天然的辐射环境中繁衍生息,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受到天然辐射的照射。”
天然辐射有三个来源,来源之一就是人体内部有放射性核素钾—40。天然辐射的第二来源是土壤、岩石中含有的铀、钍、钾—40等天然放射性核素。住的房子、走的路、喝的水、吃的食物、呼吸的空气都有可能含有微量的天然放射性核素。天然放射性核素的第三来源是宇宙射线。宇宙射线包括外层空间来的初级宇宙射线,以及它与大气层中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次级宇宙射线,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要受到这种宇宙射线的照射。这三种天然辐射,构成人们通常所说的“天然本底照射”。
天然辐射随时间的变化较小,但随地域、环境的变化较大,例如纬度高的地区、地势高的地方,或在洞穴中、在地下室里,或居住在花岗岩、煤渣砖房屋中的人们,受到的天然辐射要高一些。据世界权威机构2003年发布的统计。世界天然辐射水平的范围为1—10毫希沃特/年,平均为2.4毫希沃特/年,其中体外40%为体外的受照,60%为食入、吸入后所引起的体内照射。
朱立介绍,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还会接触到各种人为的辐射,如X光检查、看电视、坐飞机、抽烟、使用微波炉等。住在核电厂周围每年约受到0.0002毫希伏,乘坐飞机每小时约0.005毫希伏,每天看1小时电视则每年约0.001毫希伏,吃食物每年约0.02毫希伏,一次X光检查约0.50—2.0毫希伏。
辐射的生物效应有两大类: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。躯体效应是对受照人体本身的效应,如皮肤烧伤、白血病、甲状腺癌、致死等。遗传效应是受到人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,影响下一代的健康。一般来说,人体一次受到250毫希沃特以下的照射不会发生损伤。“尽管人体对辐射有一定的适应性和恢复能力,但是,辐射会不同程度地损害人体的健康。”朱立强调。
五种人特别要注意电磁辐射污染
生活和工作在高压线、变电站、电台、电视台、雷达站、电磁波发射塔附近的人员;经常使用电脑、电视电子仪器、医疗设备、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人员;生活在现代电器自动化环境中的工作人员;佩戴心脏起搏器的患者;生活在以上环境里的孕妇、儿童、老人及病患者等。
家用电器摆放不宜过于集中
一些易产生电磁波的家用电器,如收音机、电视机、电脑、冰箱等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,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。
各种家用电器、办公设备、移动电话等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,同时尽量避免多种办公和家用电器同时启用。
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,在使用时应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,最好使用分离耳机和话筒接听电话。注意人体与办公和家用电器距离,对各种电器的使用,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,离电器越远,受电磁波侵害越小。如彩电与人的距离应在4至5米,与日光灯管距离应在2至3米,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离开至少1米远,孕妇和小孩应尽量远离微波炉。
阅读本文的用户还对以下文章感兴趣:
仪器仪表行业对于乳制品食品安全检测的不足
环保部核安全十二五规划
日本核泄漏事故检查开始采用诺贝尔得主